近日,第五届多模态儿童语言沟通与实践论坛暨全国儿童语言沟通研究与实践共同体2025年年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作为国内儿童语言康复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特殊教育、康复医学、语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高校、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代表,共同探讨儿童语言沟通障碍的前沿研究与实践路径。

阶梯式教学创新实践获高度认可
11月7日,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谢舒婷、周强两位教师受邀在大会作专题分享。谢舒婷老师的课例以“多模态融合的语言康复课例设计”为主题,依据“感知-理解-表达-运用”四阶梯教学框架。通过多感官刺激、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及真实情景创设,有效提升了特殊儿童语言学习的趣味性与科学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


周强老师则聚焦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系统阐述了阶梯式“3+5+4”沟通与交往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该体系以“无意识互动”到“有意识沟通”再到“复杂情境应用”为三级递进阶段目标,融合“前语言、语音感知、词语理解、句子表达、会话叙事”5大核心领域,设计“感知-理解-表达-运用”四级分层目标。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特殊儿童语言康复教学模式。两位教师的分享内容赢得了与会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


典型经验入选学术交流案例
11月9日上午,周强老师的“阶梯式沟通与交往课程建设经验”经大会专家评审,被遴选为全国典型实践案例并被会议收录和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进行深度分享。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教育康复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等专家对学校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前瞻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为特殊儿童语言康复教育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最后,谢舒婷老师的课例被大会评审为特等奖。


深耕专业领域 贡献“东莞经验”
此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中,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的教学成果不仅获得国家头部专家的权威认可,更向全国同行展示了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在校本化康复课程的创新实践。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特殊儿童语言康复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优化课程体系,为特殊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推动全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东莞经验”。
